• 手机版
   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
  • 关注官方公众号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

[风水杂谈] 昆仑山为何被称为万龙之主?中国三大龙脉风水图!

[复制链接]
1575 0
陽陽 发表于 2018-11-6 14:48:3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提到昆仑山你会想到什么?

龙脉?宝藏?修仙?

在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“西王母”,人头豹身,由两只青鸟侍奉。是道教正神,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。

由于昆仑山的各种神秘传说,而且山高地险,常年积雪,人不能及,因此昆仑山在封建社会被越来越神化,成为神权与仙人的象征。


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昆仑山同样占有极高的地位,不仅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山,被誉为“万山之祖”、“中国第一神山”等,在风水一脉中,更被认为是天下“龙脉之祖”,素有天下龙脉出昆仑的说法。

关于昆仑山的故事和传奇很多很多,不过在进入这期主题之前,我们得先给大家理个头,简单介绍下龙脉。

什么是龙脉呢?

(每个人的理解不同,按照我的理解)

这两个字应该拆成‘龙’和‘脉’来说!

龙:因为龙善变化,能大能小,能屈能伸,能隐能现,能飞能潜。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,故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、起伏、转折、变化。

又因为山有不同的走势,因此龙就有不同的姿势。风水学中把龙势(山的走势)归为九种,即寻龙九势:回龙、出洋龙、降龙、生龙、巨龙、针龙、腾龙、领群龙。

当然,也有人分为5势:1,南北走向称为正势。2,由西向东成为侧势。3,逆水而上称为逆势。4,顺水而下成为顺势。5,首尾相顾成为回势。

只不过分法不同,本质是一样的!

脉:脉,本义是血管;

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夫脉者,血之府包。”引伸为事物的连贯性。

《国语·周上》:“农祥晨正,日月底于天庙,土乃脉发。”指土壤开冻,如人身脉动,后人常喻地势有条理和联系。

《史记·蒙恬传》:“(长城)起临挑,属之辽东,成堑万余里,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?”

《吴越春秋·越王无余外传》:“行到名山大泽,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。”

可见,先民早就习惯称山川之间的联系为脉。


所以看‘龙脉’,看的不仅仅是山的走势,山的条理纹路,更是山与山、山与水、人与自然的脉理联系,它是无法按图索骥的,是一门不亚于现代数学、物理的大学问。所以很多人即使拿着风水名著,背着寻龙口诀,依旧是云里雾里。

此外,在风水龙脉中,也是有许多专业术语的。比如祖宗山、父母山、水龙、支龙等等,所谓祖宗山,就是山脉的出处,群山起源之处,父母山就是山脉的入首处,审气脉即指审祝山脉是否曲伏有致,山脉分脊合脊是否有轮晕,有轮有晕为吉,否则为凶。

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昆仑山就是天下群山的祖宗山和发源地。


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,横惯新疆、西藏;东延青海境地内,长达2500多公里。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,西北东南走向。

东段成东西走向,分出三支;北支为祁漫塔格山;中支为阿尔格山,东延至布尔汗布达山及阿尼马卿山;南支为可可西里山,东延为巴颜喀拉山,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和邙山、郏山相会合。

它向西蔓延,延伸出两条龙脉,向东蔓延,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(即古都长安),然后东出中原(河南),同时展开北向、南向、东向、西向分支,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。

昆仑山到了中原以后,向东有六盘山、秦岭;偏北又有太行山;偏南有巫山、雪峰山、武夷山;向南是南岭;加上五岳:北岳恒山、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中岳嵩山、南岳衡山。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(海拔四千米),西南的峨眉山。


这张突出了六大龙脉(五条主龙,一条朝龙),轮廓更清楚一些:


将这些山脉汇聚起来,就形成了中国最出名的三条龙脉,为北干、中干和南干。


三条龙脉动态示意图

1、北龙脉:沿黄河通过青海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东三省等北部地区,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。实际上,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,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。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,但并未停止,只是隐入了海中,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。北京、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。


北龙脉动态示意图

2、中龙脉:通过黄河、长江之间的地区,包括四川、陕西、河北、湖北、安徽、山东,到达渤海终止;西安洛阳、济南等,均为中龙气聚之所。


中龙脉动态示意图

3、南龙脉:沿长江通过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,通常把香港、广州、福州、南京、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。


南龙脉动态示意图

据说,这三条龙脉又以中干最尊贵,次北干,再南干。

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、汉光武帝刘秀、宋太祖赵匡胤、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出生在中干龙分支。

近代湖北黄冈地区多位开国元勋,以及诸多科学伟人等,都是得于中干龙分支的大别山。

解放后,1955年授衔时,光是湖北黄冈地区就有两百多个将军,黄冈地区的麻城县的乘马岗一个小山村就出了二十多个将军。

另外,再说个题外话,在中国最大最正宗的龙脉昆仑龙脉上,就存在着三座超级帝王陵,历经几千年仍然无损。


一、黄帝陵

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,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,有“天下第一陵”之称。黄帝陵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,而是依据地理,背向西北,面朝东南,同桥山、子午岭和昆仑山龙脉走向完全吻合。


黄帝陵可以说是中国最好找的帝陵,因为它就静静的在那里,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。但是黄帝陵历经几千年,却完好无损。有人说这是因为黄帝是公认的华夏之祖,作为炎黄子孙,试问谁敢去盗祖先的坟墓呢?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陵只是衣冠冢,里面并没有任何珍宝陪葬,所以没有吸引盗墓贼。

二、秦始皇陵

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,坐西向东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结构最奇特、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。

作为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,纳六国财富于一人,秦始皇陵的珍宝可谓是数不胜数。秦始皇陵以地宫为中心,四周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墓坑,设计完善复杂,宛如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。兵马俑坑仅作为陪葬坑就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,而秦始皇陵的核心——地宫,其中的震撼已无法想象。


历史上想要盗秦始皇陵的人不在少数,几千年来虽然外围遭到破坏和盗挖,但是却没人能够进入地宫。传闻秦始皇地宫之中更是布满机关和水银,进入难度相当大。即使凭借现在的先进技术,国家也不敢贸然挖掘,因为不敢保证一定可以有效的保护里面的文物珍宝。秦始皇陵从发现至今,只是进行严密保护,不敢挖掘。

三、武则天乾陵

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,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。相传乾陵的选址由唐朝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、李淳风共同选定,可谓是一处万年吉壤。传说中乾陵因李治和武则天两人耗费大唐五分之二国力,如此丰厚的宝藏,使得乾陵吸引着无数人前去盗墓。


唐末的黄巢带领四十万起义军盗挖乾陵,但是挖了一条四十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入口。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,挖遍了唐朝皇帝的陵墓,但是挖掘武则天乾陵时,每次带人上山都是风雨大作,人马一撤,天气立刻转晴,最终温韬不得不放弃。民国初年的军阀孙连仲,动用一个整编师的人,利用火药大炮开山。

在刚炸到墓道的封石条时,突然一股黑色龙卷风盘旋而上,顿时天昏地暗,飞沙走石。离得近的七名士兵当即身亡,其他人一看,全都大喊着逃跑。吓得孙连仲率部队赶紧离开。

至此,乾陵遭遇的三次大规模盗墓都以失败告终。如今,乾陵依然完好无损,而且已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,以后盗墓贼想要盗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了!


这三座超级帝王陵都位于陕西省,从风水龙脉上看,正好坐落在中国最大的昆仑龙脉上,不知是否是巧合!

此外,在偌大的神州大陆上,这三条龙的干脉再度延伸,生出许多支脉,支脉又生出支脉,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,遍布于中华大地。


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24个王朝,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,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。

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;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;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;周朝的龙脉在岐山;秦朝的龙脉在咸阳;汉朝的龙脉在沛县;西晋的龙脉在河内;隋朝的龙脉在弘农;唐朝的龙脉在长安、陇西、太原;宋朝的龙脉在开封、巩义、洛阳一带;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;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;清朝的龙脉在东北。

当然,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,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,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,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。

按照风水师的分析认为:中国的大龙脉正在西進和东出的状态中,西進方向的是黄河流域,华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;东進方向的是长江流域,黄山地区是大龙喝水和出口处。这两个区域以后会形成中国新的大龙脉。

中国的山脉水系一目了然,山脉为山龙,江河为水龙。山龙主贵贱,水龙主贫富。北京为山龙聚首之地,呈官贵之气。上海为长江水龙吐气之地,呈财富之气。中国历史上出现大约二十四个王朝。中国龙脉始祖源自于昆仑山。与周围的各大山脉形成一个大的太极气场。就是华夏民族,我们的大中华。


中华主要山脉分布图

山是龙的势,水是龙的血。因而,龙脉离不开山与水。

自古以来,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。即便是抛开风水学、龙脉说的观念不谈,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、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、和乐的享受。

大家如果喜欢的话,可以帮忙多多分享和点赞,关于如何‘寻龙点穴看风水’,我们慢慢来,后面会慢慢系统的讲到的,不求关注【子曰风水】的人会看风水,但求大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,也不至于传统国学逐渐没落。
收藏
收藏0
支持
支持0
反对
反对0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威海市南海新区建辉路概念创客空间园A栋三楼303室

周一至周日:09:00-22:00 400-888-4568

扫码关注迪恩公众号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( 苏ICP备15919873号